最新合同詐騙立案標準是怎樣的
一、最新合同詐騙立案標準是怎樣的
刑法第224條規(guī)定:以非法占有為目的,在簽訂、履行合同過程中,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,數(shù)額較大的,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處或者單處罰金;數(shù)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(jié)的,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處罰金;數(shù)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(jié)的,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,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(chǎn)。
二、合同詐騙的行為
1、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;
2、以偽造、變造、作廢的票據(jù)或者其他虛假的產(chǎn)權證明作擔保的;
3、沒有實際履行能力,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,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(xù)簽訂和履行合同的;
4、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、貨款、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(chǎn)后逃匿的;
5、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;
三、構成詐騙的主觀方面
考察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有無履行合同的能力。不能只根據(jù)簽訂合同時有無履行合同的能力作為區(qū)分詐騙與合同糾紛的標準。但是,也不能否認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有無履行合同的能力,在某種情況下對于是否具有騙取財物的目的,又有著重要意義。例如,某人在沒有落實貨源的情況下,為了營利即與人訂立了供貨合同。在收到預付款之后,多方查找貨源,仍未落實,但表示愿意償還貨款,并承擔違約責任。相反地,有些人明知自已沒有能力履行合同,而且也根本不打算履行合同,但仍與他人簽訂合同,一旦貨款到手,便大事告成,或大肆揮霍,或逃之夭夭,如此等等,不言而明,這些人簽訂合同是假,騙取財物是真,當然應以詐騙論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