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等閑,白了少年頭---讀《把時間當(dāng)作朋友》有感
我在2017年的時候,買了這本《把時間當(dāng)作朋友》,買回來后,也許是閱歷尚淺,也許是心浮氣躁,看了十來頁,沒有堅持下去,放在了書架上。2020年2月,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,舉國上下,停工停產(chǎn),我們開始了居家生活,我又無意間看到了這本書,靜靜得躺在書架上,秉著開卷有益的態(tài)度,我又一次翻開了這本書。沒想到,這次一翻,茅塞頓開,三百多頁密密麻麻的文字,兩天全部讀完,那是一種一氣呵成,那是一種相見恨晚,那是一種醍醐灌頂。閱畢,覺得自己應(yīng)當(dāng)把讀后感整理一二,遂形成本文。
(一)成功那么遠,成功那么近。
世俗意義上,成功的衡量標(biāo)準(zhǔn)是錢?是權(quán)?是地位?都不是,因為上述三樣都是沒有止境的,這只是世俗意義上的“成功”,沒有一個人是永遠成功的,相反,要實現(xiàn)階段性的成功,只有集腋成裘、聚沙成塔的積累,急于求成,則欲速則不達。在實現(xiàn)成功的道路,呈階梯狀,會有平臺期。在平臺期,我們往往很努力,但是卻不能達到預(yù)期效果,感覺自己遇到了天花板,實際上,只要再堅持下去,正確的方向,外加不懈的忍耐,肯定會觸及新的地板。作者李笑來認(rèn)為,成功與成長相比,我們更應(yīng)該以成長為宗旨,成功是與他人比較的,相對的,形而上學(xué)的,成長是與自己比較,把以前的自己,昨天的自己作為標(biāo)桿,腳踏實地,脫離低級趣味。
(二)不困于心,不亂于情。
作者在《圣經(jīng)》里貪婪、淫欲、饕餮、嫉妒、懶惰、傲慢、暴怒的七宗罪基礎(chǔ)上,又強調(diào)了恐懼。恐懼讓我們畏首畏尾,因為恐懼失敗,而不敢采取行動;恐懼讓我們執(zhí)迷于捷徑和方法,而不知道訴諸行動;恐懼讓我們抱怨沒有機會,而不知道機會只會光顧有準(zhǔn)備的人;恐懼讓我們手忙亂,看似勤奮,實際懶惰。我們無法控制時間,時間只會自顧自得流逝,而我們可以克服恐懼,正如維克多弗蘭克所說: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: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- to choose one’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, to choose one’s own way.
(三)沒那么簡單。
我們的認(rèn)知,是螺旋式上升,在求索過程中,我們不一定會掌握精準(zhǔn)的真理,因為真理的解讀,也會因為解讀者的閱歷而不同的理解,因此會有不同的答案。作者李笑來的書中,提到的觀點,讓我耳目一新又十分佩服,整理如下:雙盲測試告訴我們了安慰劑是行之有效的。俄狄浦斯的希臘神話應(yīng)證了“自證預(yù)言”,如果人們相信某件事會發(fā)生,那么這件事最終真的會發(fā)生。墨菲定律告訴我們,凡事只要可能出錯,就會出錯。自利性偏差會讓我們出于本能得“趨利避害”。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要反復(fù)記憶。艾賓浩斯錯覺告訴我們眼見不到一定為實。雞尾酒會效應(yīng)告訴我們激發(fā)潛意識,博聞強識,融會貫通。選擇性遺忘、有意識積累,巧妙運用“番茄工作法”、“統(tǒng)籌法”。
回顧整本書,作者始終在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:努力比方法和運氣更重要,從當(dāng)下開始,戒躁戒驕,以柳比歇夫為榜樣,逐夢前行。合上書,心智被洗滌了,剩下的,就是行動。